文章详情
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与人相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海量选择之门和速配按钮。但无论是选择进入还是持续发展一段情感关系,似乎都门槛高企。更简单来说,爱一个人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在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的书中,被称为“冷亲密”:在市场机制和消费文化裹挟下,在技术加持下,我们与人相识的方式越来越多,而爱上一个人,却变得越来越难,维持一段爱情和婚姻也更不容易。
孤独、疏离、冷淡的情绪,弥漫在原子化生活的单身青年群体中。年轻人使用各类线上交友App,多次快速且粗粝地经历“对方对你无感”“对方认为你不合适,已取消喜欢”“下一个更好”……部分青年陷入“即烹即配”的“预制菜化”择偶困境,“断崖式分手”“快餐式爱情”往往相伴随行。情感交往变成可被评估、量化乃至交易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实体,原本“热”的亲密关系逐渐趋于冷静、理性。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情感联结方式。冷亲密正作为一种新的情感关系配方,催生出如“相亲剧本杀”“婚礼主题公交巴士”“婚姻文化公园婚礼”这样兼具娱乐和婚恋功能的新消费模式,试图帮助青年树立安全、健康、信任的亲密观。应当看到,过热过火与过于冰冷,这两个极端都非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现代人更有情绪自控能力和情感边界意识,但无论如何,要相信爱的本质力量,唤醒情感力,走出爱无力、爱冷漠、爱困难,重塑高质量亲密关系。
虽然渴望爱,但可能已部分丧失爱的能力。冷亲密指向的便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和联结的渴望,同时又本能地排斥、怀疑、担忧和恐惧。
过去我们常常称呼伴侣为“爱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使用“队友”这个词来形容伴侣关系,用“打怪升级”这类游戏化的词诠释未来的共同生活。用词方面不见“爱”这个字眼,悄然揭示了一种情感之变。
速效与慢热
“从软件上认识,加微信聊天,一周内约见面吃饭。如果一周内没有进展,基本就默认没戏,迅速换下一个。”26岁的媛媛这样描述使用相亲交友App的流程。她认为,这种“程式化”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厌倦,身边使用这类App超过一段时间的朋友不少都放弃了。
“线上不靠谱,95%都不会聊起来,照片一般的就更不想聊了,除非特别好看,我才会主动一点。”28岁的胡先生虽然不看好线上交友,但相比线下熟人介绍,他还是愿意将相亲阵地放在线上。“线下的话,万一对方觉得你还可以,但你又觉得不合适,对介绍人需要有一个维护成本,很麻烦。线上不理就不理了,没有那种所谓的心理压力。”
“现在大家都比较忙,感觉你对我有兴趣,我可能尝试几次,如果还是不搭理我,那可能就渐行渐远了。大家都是‘一对多’,说实话都分不清谁是谁了,肯定不会像过去那样,再上赶着追求对方,反正还有下一个在等着。”29岁的小黄说。
30岁的白女士选择只恋爱不结婚。她不想步入婚姻的理由,一方面是缺乏动力。“结婚相当于亲密关系的经济合约,我已得到了亲密关系,没必要再跟这个人深度绑定。”另一方面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就算我父母离婚是个正确选择,我作为孩子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但在潜意识里,就是想把婚姻里那些东西看得更清楚再想去面对。我知道这不现实,也希望能尽量克服这种恐惧情绪。”
胡先生也表示,年轻人的脱单压力部分源于父母。“我原来跟爸妈常打电话,现在打得少了,因为他们每次都催,跟我说你哪个同学结婚,哪个同学的孩子结了婚,天天这样。”
“婚姻感觉就像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结婚然后生小孩。但现在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28岁的小一说。
“慢热”是受访对象们提到的高频词之一,认为结婚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如果双方在尚不成熟的时候选择结婚,后面很可能会造成伤害且留下遗憾。“作为独生子女,双方也需要在更长的交往中变得更成熟,适应有另一个人的生活,可能也更需要一段时间去达到适婚的心理年龄。”27岁的马铭说。
“伴侣不是既定的,而是靠时间养成的。无论如何,我都需要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来做心理建设,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婚姻,顺其自然双向奔赴就很好。”33岁的包女士说。
不少受访者认为,当下婚育不是一个必选项。“我们这代人更在意的是要怎么养育孩子,经济储备够不够,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资源,这才是一种更负责任的观念。”小黄说。
“育人先育己”是众多受访者的共识。“不能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绩,家长对自己也要有要求,不能双标。”马铭说。提起养孩子的“经济储备”,他也很“头大”:“有个同学在杭州做乐器兴趣班,一节课(50分钟)快400元了,有的机构上大课每节4位数,以后如果有小孩根本不敢想怎么报班。”
马铭也关注女性求职问题。“我们国家并没有到一个人随便打打工就可以养活家庭的程度,如果不能无后顾之忧地生育,女性怎能维持内心的安全感呢?”
已婚的洛依身体条件不好,医生不建议生育,她自己也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结婚一年还不到,婆婆一听说我来月经就很生气,质疑我为什么还没有孩子。”由于在社交平台上频繁搜索婚育相关信息,她经常收到关于“产后伤害”的推送,“我们真的太缺乏这方面专业的护理和心理疏导了”。
“Solo活”、不信任、边界感
“Solo活”指独自生活,部分受访单身青年表示在“一人食”“宠物经济”等风潮下,一个人过得也挺好。“工作太累了,休息时间只想躺在家里,加上社恐(指社交恐惧),也比较抗拒有一个人加入我的生活。”网友小一说,“当男方提出进一步交往要求时,我都拒绝了。可能是我单身太久了,感觉一个人的生活很自在。”
“i人(指内向)与e人(指外向)”“j人(指循规蹈矩)与p人(指随心所欲)”“淡人(指云淡风轻)与浓人(指浓墨重彩)”……网络中流行的社交人格是年轻人参考的择偶标准之一。部分受访者自认为是“i人”,很难和相反属性的人兼容。
家里养3只猫的月亮说:“感觉身边的e人朋友找对象很容易,而我是个i人。社会交往太复杂,骗婚骗彩礼案例太多,我只要有自己的猫就足够了。偶尔生病确实也想要人陪,但如今在网上找个陪诊的也挺好。”
受访青年表示,“网络情缘一线牵”成功的案例也有,但就像中彩票。30岁的乐乐不信任以相亲为名谋利的平台,“感觉忠诚度不靠谱,骗子多,不会认真找对象”。
利用婚恋App诈骗的案件并不鲜见。媛媛虽然不信任这些App,但她觉得在App上像HR(指人力资源)一样看过很多份“简历”后,提高了自己对相亲对象的鉴别能力,逐渐明确了自己择偶的标准,也算有所收获。
部分受访者认为,父母不讲“边界感”令他们受伤,加剧了冷亲密,甚至产生“断亲”的念头。
29岁的康康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认为很多家庭的父母是“入侵式”的,不尊重孩子的边界。孩子会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得让对方感到快乐,从而牺牲自己,得去讨好迎合。“我们没有得到很好的亲密关系示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控制,令人不舒服甚至痛苦。”她坦言,“冷亲密时代可能恰恰是一种自我觉醒,年轻人慢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至少知道不想要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你结婚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你再不结婚这辈子就完啦”“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白女士总结了家长催婚的“经典语录”,令一些受访者颇为共鸣。
“不结婚就会被冠上不孝的帽子,每次被催婚就像被掐住脖子。”白女士坦言,“爸妈不能理解,未婚和已婚不是对立的。婚姻之外的互助选项太少了,我们的关系出现了多样性,但没有一套新的东西来适应,这就导致无论怎样,都得装进婚姻关系的套子里。事实上,我们这代人追求的是能让人与人之间真诚地互相扶持,感觉到安全、信任和力量,这才是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让亲密更安全、健康、滋养
天津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课程格外抢手。授课教师王小玲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设计了很多模拟和实践环节。比如,针对原生家庭对青年婚恋的影响,她专门布置了一项课下作业,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谈。“后来,许多同学还拉上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听课。”王小玲说,这样的环节设置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脱单并不是考核学习效果的标准。”王小玲期待,学生通过课堂所学,有能力去爱,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新婚俗受到年轻人欢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民政局与长春公交集团西南汽车公司联合推出的首款“百年好合—幸福启航号”主题婚礼巴士,容量大视野好,一辆车可达到多辆轿车的运载量。车辆平时在线路上正常运营,新人租用时改为婚车,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交资源,为新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婚礼体验。
青神是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以苏东坡与王弗“唤鱼联姻”的典故修建唤鱼公园,其中婚恋文化成为公园建设主题之一。新人按中国传统行牵巾礼、拜堂礼、却扇礼等,一起许下爱国护家、相守一生的庄严承诺。
此外,剧本杀是受访青年认可的相亲方式之一。网友小谢说:“比起线上相亲App,剧本杀能让年轻人线下接触时间久一些,通过面对面游戏,可以大概看出对方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共情能力,而且剧本杀是可以抛开现实身份进行社交的方式,比较放松,既能娱乐,还可能结交到新朋友。”她认为,剧本杀等破冰游戏能一定程度缓解初遇的尴尬,“不像那种纯聊天相亲,两人不熟‘尬聊’,渐渐就不知该聊啥了”。
全球视域下的冷亲密
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2023年登记结婚的新人数量较10年前减少40%。逐渐增多的晚婚和不婚现象已给出生率造成冲击。据韩联社报道,近期一项对500名19岁至23岁韩国年轻人的调查显示,50.4%的调查对象不打算结婚或者生孩子。
韩国最大的婚姻交友平台“DuoInformation”调查显示,25岁至39岁未婚者普遍认为,丈夫的理想年收入约为6000万韩元(32万元人民币),妻子的理想年收入约为4300万韩元(23万元人民币)。但这与现实相去甚远。由于经济压力大,“是否足够有钱”成为决定韩国人能否结婚的关键因素,甚至超过“性格合适”和“家人认可”等传统因素。
33岁的车先生最近结束了一段5年的恋情。他曾经和女友考虑结婚,但常因为买房发生争执。“前女友和我对这段关系失去了信心。”车先生说,“我们年收入大约有6000万韩元(32万元人民币),不足以支付公寓的首付和贷款。无数次因为钱争吵后,我们已经精疲力竭。”他说,因为钱不够,生孩子这件事更是想都不敢想。
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成年人中,只有不到半数登记结婚或结为民事伴侣关系。初次登记结婚的英国人年龄越来越大,女性平均为33岁,男性平均为35岁。
英国婚姻基金会专家哈里·本森说,结婚率下降的趋势对孩子不利。他认为,婚姻不是万灵药,但在维持家庭稳定方面更有效。英国近一半青少年没有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其中不少孩子的父母从未登记结婚,生下孩子后彼此分开。
美国婚姻顾问伊恩·克纳注意到,过去10年间,美国人婚姻从“浪漫式婚姻”逐渐向“陪伴式婚姻”过渡,人们择偶时越来越愿意找能成为“最好的朋友”的伴侣,而不是“激情”伴侣。